我們的愛,非常
「愛」,是人類生活的主要驅動力,更是自古以來文學藝術作品的最大脈絡,從民間故事到絕世經典,莫不呈現愛與生命的強韌鏈結,戲曲自不例外!時至今日,以「愛」為主題的創作—甚至各類發明,不僅多面向開拓出「愛」與生命、生活、生存的複層疊構;同時,也因為人權、科技的進展,使「愛」翻轉出不同於以往的面向及辯證;也因此,無庸置疑地,當然也使得「當代戲曲創演」處於一個亟待探索、甚至實驗的廣袤場域與無垠空間。
於是,「愛」—從古至今的變與不變,大大豐富了「當代戲曲」的不變與變!於是,以「戲曲」作為今日地球上各有情、眾生、賽博格的鏡像、映相與心象,「非.常.愛」提供絕大的、創演與詮釋的實踐性與可能性。
2024年第七屆臺灣戲曲藝術節策展主題「非.常.愛」,不僅強調愛的強度,同時也凸顯愛的屬性;期待探討「愛」的被(誰?)定義,以及愛/被愛的主體性與權力關聯,其中包含主流體群與非主流群體對「愛」的追求或賤斥;而字面上一模一樣的「以愛為名」,到頭來卻導引出各式各樣的幸福生活、哀傷幻滅,甚至令人無法卒睹的血腥暴烈。當然,「愛」的類別繁多,「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之愛、父母子女之愛、家國民族之愛,乃至宗教之愛、無私之愛,甚至超越物種藩籬、綜觀有/無生命之愛,都尚有無數任君擷選的可創、可演、可探討之題材。當然,人與非人之間的非常之愛,自來即具敘事脈絡,甚至繁衍成龐大的故事系統、隱喻體系,至今依然有新出亮眼的當代詮釋;投胎轉世、一靈不滅,鍥而不捨尋訪所愛,哪怕今昔大異!虛幻夢境與真心實愛,自有經典傳世,影響深遠,而因科技所產生的虛擬網域,更以虛代實地強迫直面網域有真愛的實體存在,以此為題材的創作方興未艾。至於賽博格之愛、AI人工智慧之愛,不僅得以探討「愛」的生成與存續,是否還可以與「蓮花化身」…等連結對話?
2024年臺灣戲曲藝術節11檔演出,如同光譜各色並列,光燦奪目、展現多元,各有強度、暖度與屬性。首先是大表演廳旗艦製作:薪傳歌仔戲劇團《兩生花劫》,演述明末江南刺繡世家之女渡黑水來台的生命途舛與情愛波折,以刺繡為喻,映照「愛」與「寬 恕」的題旨,不僅取材獨特,更與鳳甲美術館合作,以館藏珍寶作為劇中關鍵物件,更以刺繡精細雅緻的藝術特質,與薪傳擅長的典雅細緻風格相映照。小表演廳旗艦製作:二分之一Q劇場《青姬》的白蛇許仙之付心與負心,一以生命為缽,擣出懺悔,一以失憶為舟,再度尋愛。小表演廳國際製作則是李清照私人劇團感傷動作派《贋作鍾馗》,由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房內中國畫掛軸上的男子像,連結鍾馗,以另類視域探討、辯證所謂「愛」。
夫妻之愛,永遠是話題,也永遠不過時——臺灣豫劇團《劈棺驚夢》、台北曲藝團《施耐庵的愛情學笑@豹頭林沖》的人世夫妻,是愛還是哀?至於跨越物種的愛呢?國光劇團《狐仙~無盡之愛》、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狐狸兒媳 小翠的愛情札記》,則知狐之報恩、之動情,更見無悔摯愛…
家庭之愛,卻成為家人之害,明華園戲劇總團《乩身》由蓮花化身戲說從頭;累世相牽伴,一靈不滅緣未了,一心戲劇團《相看儼然》以淡筆濃墨畫出愛;真雲林閣掌中劇團《劍邪啟示錄》更以「鑄劍」為境,凸顯「物/愛」關聯。至於音樂與愛,則非臺灣國樂團《愛無限 樂無界》莫屬!
歡迎來看戲,在愛的季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