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4 排練場觀察
再拒劇團《走吧,野草!》的首次整排,在劇團位於「藝想空間—林森五九」四樓的排練場中進行。開演前,舞台設計吳修和為大家示意空間分佈,場上基本劃分為三個區域——右舞台的集訓區、左舞台的休息區與中間的排練場;這昭示出本作的後設基調:當下的再拒劇團,化身為90年代的前衛小劇團,藉其回探1949年鐵路、郵電工人組成的「鄉土藝術團」所改編、搬演的「改良歌仔戲」——《白蛇傳》。
此般雙層的歷史回訪,引出對於本作的首要觀察重點:再拒劇團為何又如何以「90年代」作為當代與戰後歷史之間的中介?導演黃思農在訪談中直言:無論是解嚴後小劇場的百花齊放,抑或50年代工人階級對左翼文藝的追索,皆體現出民間藝術萌芽的生猛活力。「業餘」可被視為箇中關鍵,兩個時代的雜牌軍雖非科班出身,卻皆自主投身至戲劇實驗。於是,本作從一場戲中戲破題,並以小劇團五位成員(林文尹、林芸丞、胡書綿、曾伯豪、陳柏毓飾演)演出後的創作、排練過程為敘事主軸。然而,劇作沒有立即表明其所屬時空,而是在演出中埋藏諸多時代線索,除了嘗試接近彼時的物質條件與生產關係,更關注此一虛構的小劇團,下一場演出乃至未來何去何從。
從後面這個命題接續思考,不難發現創作者的自我指涉。除了特邀出身自臨界點劇象錄(90年代同樣以《白蛇傳》為題創作出劇團代表作《白水》)的林文尹出演導演一角,本作導演黃思農亦追憶起再拒劇團2002年成立前,那段懵懵懂懂初識劇場、觀賞演出乃至最後被捲入其中的歲月。重返90年代,當然不只為青春情懷,更可從黃思農借林文尹之口所述之創作瓶頸,閱讀出其對劇場產業化後,野或反叛精神逐漸佚失的自省。循此重新審視舞台上演繹的種種劇團生存困境,究竟它們只屬於90年代,還是延續至當代依然?正如劇中角色所提示的,解嚴後看似風起雲湧,但然後呢?迄今三、四十年縱然更自由無邊,但是否迎來了真正的改變?
至此,1949年郵局、電信局工人為爭取同工同酬所發動的工人運動,以及其創辦的《野草》雜誌、鄉土藝術團,在第三幕後半為曾伯豪所飾演的小劇團新成員敏雄引薦出場,毋寧是直面前述困局所召喚出的歷史資源與精神象徵。值得進一步觀察的是,透過當年《白蛇傳》報載介紹與《野草》雜誌評介,再拒劇團以想像90年代的前衛小劇團,重新理解並創作50年代的此一演出。亦即,如何在致敬之餘摸索出屬於自己的版本,成了全劇中段以降的敘事與形式重點。
從合唱團、探戈、碧娜.鮑許(Pina Bausch)、福音,到近期搶先釋出的Boom Bap結合臺語饒舌曲風之原創曲,劇中的小劇團試圖調度多種音樂與表演風格,重新拆解或組配七字仔等歌仔戲曲調。這一段創作的「過程」,一方面指向90年代本地劇場的生產模式,卻又不時跳出來以當代切身的勞動權益對其進行再提問。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間距,為新編設下不少試煉,劇團究竟可以如何重現1949年的「生命力」?林芸丞飾演的鬼魂將工人抗爭到戒嚴後遭清算的塵封記憶,透過各式歌仔戲曲調悲惋唱誦。「不管戲裡戲外都是悲劇」,眾人合力排練起《白蛇傳》的對戰段,通向全劇的高潮。
這場聲光、特效盡出的金光戲,絕對是本次演出的視聽亮點。我們還可從其中的兩個層面,再回應本文對90年代作為歷史中介的問題意識:首先,本作隱隱鋪排90年代以降之土地迫遷等社會議題,再拒劇團的長期美學表徵為文本增添了不可或缺的現實感;另一個關鍵則是媒介技術的發展,廣播、電視、舞台技術代代革新,無不牽引著歌仔戲的與時俱進。本作以90年代為節點,遙想甚或再改良鄉土藝術團的改良歌仔戲,無疑是在回望歌仔戲一路走來的演進歷程之餘,將文本內含的政治社會史,尤其透過知識分子的想像與限制,重新討論戲曲與觀眾關係的流變。
相隔五十年的兩段歷史,如何在本作中交會,並共同回應當代?隨著歷史被相繼召喚而出,前人的發願與奮鬥又是否在未來——也就是現在——得到延續甚或落實?總結而論,《走吧,野草!》極具企圖心地細細梳理著上述哉問,留待觀眾進一步檢驗、對話。但也因為本作的歷史回訪如此複雜且多層,再拒劇團現階段正面臨著結構、比重的考驗。有鑒於本次整排的時長遠超於預期,結束後創作者們旋即對劇本進行整體刪修。
策展人汪俊彥提示:或許可以將劇中的小劇團視作一個集體,而非著重於五個獨立個體的各自表述。嚴格說來,本作沒有任何人是真正的主角,觀眾對於個別角色的投射實難建立,若將敘事感建立在寫實劇的抒情之上,反而可能分散小劇團「在一起」的能量,甚至被誤讀成虛無,並且導致本作前後半的割裂。換言之,劇作的能量應由事件主導,從中體現小劇團為了與觀眾建立關係,積極開展各式表演試驗的核心精神。此一挑戰尤其呼應著本屆「戲曲夢工場」的策展主題「劇.眾」:90年代的現代戲劇與50年代的歌仔戲有何方法異同?當時知識分子為何如此高舉改良大旗,又如何識「歌仔戲」為必要改良之善/惡,當代的創作者又該怎麼對其進行權衡、調度?這或許是演出前最後一哩路的關鍵課題。
2024/09/14(六) 14:30
2024/09/14(六) 19:30
2024/09/15(日) 14:30
童詠瑋 (2024戲曲夢工場觀察員)
藝評人、獨立研究者、《CLABO實驗波》主編。書寫橫跨視覺、表演、影像與數位藝術等領域,並致力透過專題企劃、講座籌辦,以及與藝術家、劇團或藝文單位的合作計畫,擴展實踐面向與組織工作。現主要研究旨趣為影像理論、左翼文藝、媒介研究、媒體行動主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