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9 排練場觀察
縱使白鹿迷路《女狀元()了》的本次整排,距離正式演出還有近兩個月,在文本與表演部份可謂已相對完整。目前版本的設制並不複雜,主要由兩位演員於單面舞台上支撐起十個場次——分別是現代戲劇背景的吳知豫,以及去年曾參演「戲曲夢工場」節目《荷珠》的京劇花旦許立縈。編劇張加欣同樣參與了該作劇本,本作因而不難看出延續的「後設」方法與「性別」關注。白鹿迷路作為本屆最年輕的創作團隊,值得觀察新世代的再次攜手合作,如何接力提出屬於她們的觀點。
誠然,「性別」不只是劇團自許的核心創作譜系,更始終是戲曲實驗新創的主題大宗;在語言與文本敘事之餘,行當、唱腔、身段、扮相等各式戲曲表演程式,無不為此提供了豐厚的資源。本作首先在選題上,以明朝作家徐渭的《女狀元辭凰得鳳》中,唐朝末年、傳說首位女狀元黃春桃/黃崇嘏為本,並藉由吳知豫的「講述表演」(lecture performance)將她/他召喚出來。如同劇團所述,女狀元除了自身的性別翻轉外,其形象業已不斷為後人書寫及重塑;與其直接重述此一戲劇文本,毋寧說,創作者更關注的是故事之外的多重版本,也就是劇名刻意留下的空白——「大團圓結局之後,她們該去哪裡?」
在通向此一核心提問之前,本劇前六場鋪排了黃崇嘏自女扮男裝、科舉考試、了斷冤案,至丞相嫁女兒翻轉為娶媳婦的主敘事軸線。正因為「扮演」作為其中的關鍵命題,創作者更後設地將其擴充為戲曲/戲劇表演,乃至性別角色與社會身分展演等面向。特別是許立縈之於黃崇嘏,並非角色的、性別的直接轉化,本作更細細梳理她先成為花旦,再變身為黃崇嘏的多層演繹。「你不能只看我扮什麼,還得仔細看我演什麼。」許立縈在台上這樣說道。如此一來,「性別」的問題意識開展出花旦與角色之間,與許立縈自身之間,以及與京劇行當之間的複雜辯證。尤其,「扮與演」在戲曲的脈絡中,不單指向現代戲劇概念下的「演員與角色」,更攸關「如何演、怎樣才是」的演出與觀眾的關係;於是,這裡有意或無意地涉及:究竟戲曲的傳統可以如何不受限於現代戲劇的表演認知之中?
上述問題的交織交纏,也成了創作者接下來在敘事角度上,必須再行統一的主要挑戰。策展人汪俊彥提醒,本作實際上是由吳知豫自身的講述,以及她從古典文本中閱讀、提煉的素材所組成。亦即,黃崇嘏、花旦與許立縈目前都需要透過講述者的中介,才能與觀眾產生關係,應被視為其想像及創造。這點可以從兩位演員口白與京白之間理解無礙的拋接對話中得證,亦考驗著創作者如何置放戲曲表演中的角色、行當與演員真身,在本劇中的位置及發話立場。倘若延續此一敘事基調,本屆「戲曲夢工場」的策展主題「劇.眾」即成了一個切入點,提供團隊思考如何重新佈建兩位演員之間,以及許立縈與現場觀眾之間的關係,重探並調度其中的不一致性。
換言之,戲曲與觀眾的關係命題,或許能指引創作者跳脫文本內部——以故事、訊息的單向輸出為主的現代戲劇訴求——進一步探索美學形式的突破,打開並串連起性別、表演、戲曲、扮裝、歷史、真實性等討論層次。汪俊彥闡釋,吳知豫的講述表演可以嘗試更強而有力地挑動、穿透現場觀者的情緒,不只停留於掌握話語的某種角色狀態;再者,當本作最終以音樂劇與京劇曲調的合唱形式,通向兩位女性「自我」的現身時,究竟如何展現出衝破層層扮演與身分枷鎖的革命歷程,方不至落入另一種「大團圓」的唯心想像,就更關乎劇團對性別議題的掌握程度。
本劇中段目前還含括了語言、職業、家庭分工等面向下的性別元素,皆尚待創作者自女性作為受壓迫者的當然等式中,提出更具交織性、脈絡化的思辨層次。若欲跳脫簡化的對立式的討論,本作或許也可以重省現代與傳統的二元框架,避免將其閱讀限縮於模糊的歷史修正主義姿態。汪俊彥從兩個層面對此提出建議:一方面,性別並非戲曲的美學限制,戲曲表演的「性與別」不等同於現代戲劇的(生理)演員與(社會)角色;而是通過行當的功法,推動表演的成立,使得觀眾建立對於敘事與情感的認知/認同。從這個角度來看,劇團若能深挖戲曲資源,反倒更有機會跳脫現當代社會對性別的既定限制。
另一方面,回到本作的文本,倘若黃崇嘏的性別越界,因著其扮演的成功,而未真正被歷史記上一筆;那麼,有沒有可能這個「唯一」的女狀元並非特例,僅是隱沒在由男性視角所構成的歷史洪流中,而尚待考掘?甚或,女性在千百年來的科舉考試中,會不會其實無所不在?也就是說,本劇透過黃崇嘏的軼聞,可謂開啟了一道性別知識的縫隙,關於女狀元的探討就不再侷限於女性可否出頭,更取決於觀者能否進一步質疑、改寫近年來女性歷史缺席的普遍認知與問題。
本劇的戲劇顧問張啟豐也同意,後者或許可以作為一個破口;畢竟,戲曲歷史中的女狀元,並沒有一個所謂的原型,而本作亦立基於徐渭的虛構版本之上。今次整排尚未呈現的第七場影片,即嘗試開展出劇作家、演員與徐渭之間的跨時空對話。張啟豐指出,若能再對照歷史實際記載的唯一女狀元——太平天國的傅善祥——的坎坷身世,或可開展歷史真實與戲曲虛構之間的多重辯證。整排之後,創作者也回饋將重新修訂劇本與表演設定,相信本作在充分的準備時間下,可以在劇場中激盪出更為豐富的性別展演。
童詠瑋 (2024戲曲夢工場觀察員)
藝評人、獨立研究者、《CLABO實驗波》主編。書寫橫跨視覺、表演、影像與數位藝術等領域,並致力透過專題企劃、講座籌辦,以及與藝術家、劇團或藝文單位的合作計畫,擴展實踐面向與組織工作。現主要研究旨趣為影像理論、左翼文藝、媒介研究、媒體行動主義等。
2024/10/12 (六) 14:30
2024/10/13 (日) 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