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自民國103年起,啟動「輔導民間歌仔戲團再現看家戲」的專案補助計畫,鼓勵民間歌仔戲團挖掘瀕臨失傳的特色戲齣,整理自家具代表性的拿手劇目。而後擴及布袋戲、京劇、崑曲、北管戲、南管戲、客家戲等其他戲曲劇種,並延展含括經典劇目去蕪存菁的修編再現。民國106年此專案成為「臺灣傳統劇團開枝散葉計畫」五大計劃之一,正式定名「民間劇團看家戲製作專案補助計畫」。
向來「以資深藝人為師,錘鍊傳統精髓」為「再現」看家戲的核心宗旨,透過資深藝人的講戲示範與傳習演練,引領劇團成員傳承研習傳統唱念與腳步手路;再結合當代編、導、編曲等創作群,依據劇團特色編修打磨,細緻梳理情節線,強化演員技藝性,突顯舞台藝術性,以期保留老戲「戲肉」的精髓,融入「當代」的劇藝美學,讓劇團「看家戲」得以被記錄保存與活化再現。執行五年來,共有十五個民間劇團與十九位資深藝人參與計畫,整編出十五齣歌仔戲與六齣布袋戲「看家戲」。
2019年「再現」看家戲邁入第六屆,評選出兩個歌仔戲團與四個布袋戲團聯袂獻藝。「薪傳歌仔戲團」傳承「人間國寶」廖瓊枝藝師在「新琴聲歌劇團」時期的經典戲齣《三進士》,演繹家庭人倫的悲歡離合,展現苦旦與老旦唱念作表的精彩劇藝;而「許亞芬歌仔戲劇坊」邀請廖文雪藝師傳習和已故歌仔戲資深藝師「黑貓雲」在「民安歌劇團」共事的拿手好戲《楊乃武與小白菜》,展演清末驚動民間與朝野的真人時事奇案《楊乃武與小白菜》,演繹人性的曖昧糾葛與官民之間的抗爭。
「昇平五洲園」傳習林宗男老團長的著名經典《海公小紅袍》,繼承「五州園派」五音分明的精湛口白,生動描繪海瑞與張居正忠奸對立的官場鬥智,呈現「文戲」的細膩情韻。而「台中聲五洲掌中劇團」匯聚「五州園派」、「宛然派」與「西園派」各派布袋戲掌中技藝精華,由許正宗師徒傳習吳天來為父親許欽與叔叔許王所編排搬演的《大俠鷹爪王》,口白清晰,聲情並濟,劇情波瀾起伏,呈現「劍俠戲」與「金光戲」的劇藝風華。
至於南投「新世界掌中劇團」陳俊然招牌戲齣《怪俠紅黑巾》,此次由《真快樂掌中劇團》與《蕭建平電視木偶劇團》分別擷取戲齣的特色情節展演,前者發揮「三小戲」的細膩氣口搬演〈陰陽鬼之戀〉;後者運用聲光特呈現江湖黑白兩道對陣的〈水底鬼娶親〉,各有意趣神色。尤其兩位叱吒風雲劇壇的江賜美女演師與蕭秀鳳女演師,除傳承劇藝外,也將親自上場演出,北部與中部、傳統偶與電視偶同天拼台競技,精彩可期。
由於臺灣歌仔戲原有「做活戲」的民間演出傳統,仰賴藝人積累的「腹內」功底,及臨場組合發揮的「活用」本事,在戲棚上隨手拈來、即興演出。而長期在舞台錘鍊與技藝打磨下,趨於「定式」情節段落與表演套路的「站頭」,正是藝人堅實功底的養分。如花園遊賞的〈賞花〉、醫生看診的〈診脈開藥〉、苦難求援的〈寫血書〉、偷窺刺探的〈黑家店〉、鬼魂復仇的〈索命活捉〉等站頭,都可以經由熟記背誦與模仿演練後,靈活套用在相關的情節場景或人物塑造,並成為鍛鍊唱念口白、骹步手路與觀目詼咍等演員習藝教材。
本屆特別規劃「資深藝師精選站頭專場」,敦請從戲園內台到廟會外台,從「大∕小銀幕」的電影、電視到「有聲無影」的廣播電台,乃至於在海內外現代劇場縱橫一甲子有餘的「歌仔戲壇長青樹」洪明雪藝師與洪明秀藝師,為優秀的歌仔戲青年世代傳習陣前會戰、情愛萌生的〈陣前招親〉,越級上告、酷刑考驗的〈告御狀〉,以及嫌貧愛富、前倨後恭的〈磕靴尖〉(又稱〈黏跤鞋〉)三個站頭,並特邀「人間國寶」林竹岸藝師擔任音樂總監,由「明德少女歌劇團」統籌執行,以期發揮開枝散業、淬煉劇藝、精華再現的薪傳意義。
策展人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所蔡欣欣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