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時光 淬鍊經典
臺灣傳統戲曲在不同時期發展出不同的表演型態,諸如:落地掃、外臺、內臺、廣播、電影、電視、現代劇場等不同型式,無論哪一種表演型態都有其忠實觀眾。看家戲是民間戲班,歷經長期演出後所累積修編成為具有代表性的經典好戲;因演出場域、目的均不相同,在戲劇發展過程中,不同的表演也會產生不同的看家戲,而劇團看家戲也必需代代相傳才會流傳久遠。質言之,看家戲未必是由老藝師表演傳統的古冊戲,金光戲、胡撇仔戲或內臺、外臺、廣播、電視,都有其具代表性的看家戲。
2022看家戲再現,是承先啟後的一屆,以時間的演變,戲劇的發展,呈現臺灣傳統戲曲百年在不同時代中的演出型態,內容涵蓋歌仔戲、客家戲與布袋戲等各劇種,在不同表演型態中,所形成的代表性作品,其中包含傳統古典、金光、胡撇仔戲,演出型態則有外臺、內臺、電視各種精彩製作,重現戲班最經典的代表作品。這些戲碼都是歷經多場演出、經過修訂才會成為戲班的代表作。而不同型態、時代的看家戲,代表一個時期傳統戲曲的呈現形式,可讓觀眾欣賞、比較不同型態的表演特色。
從本屆參與演出的團隊,不論是邀演或是經過評選進入演出的團隊,其他演出形式,不僅限於傳統的古冊戲,更包涵劍俠戲、金光戲和電視布袋戲,演出的風格與方式更是呈現臺灣戲曲中因地制宜,追求精緻,重現經典與各團具其趣的風格。
由本屆邀演團隊壯三新涼樂團,演出「本地歌仔」,將歌仔戲最原始的「落地掃」、「本地歌仔」,歌仔戲最初的演出生態與隨性演出的風格呈現於觀眾面前;;而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所演出的《節義雙全》以傳統戲的「三娘教子」為文本,以女性觀點描繪人物悲歡離合,呈現客家戲曲呈現出與其他劇種不同的劇本風格,演出風格上呈現出客家小戲脫胎成為大戲間的風格轉換。
布袋戲演出方面,《雲州大儒俠 史藏秘辛大突破》是由人間國寶黃俊雄授權劇本,由其子黃立綱與閉門弟子王奕,聯手演出史豔文與藏鏡人長達50餘年糾葛下的真相,將電視布袋戲經典再現於舞臺上;蕭建平電視木偶劇團《萬花樓》則是由蕭家三代主演:蕭秀鳳、蕭建平、蕭智偉領銜主演,演出古冊戲文本《萬花樓》透過老中青三代藝師同臺,展現不同世代演員的演出風格;而真雲林閣電視木偶劇團《汪洋中的一條船》改自傳統衍生再出新格局,改編真人真事、文學名著的作品,首演時因特殊的佈景與劇本風格,造成轟動的經典布袋戲作品。
看家戲再現核心仍以是「以藝為師,淬鍊經典」、「傳承」,如一心戲劇團《白玉堂怒闖銅網陣》透過孫榮輝的口述文本、指導武戲,透過其子孫富叡的編劇,將海派歌仔的機關變景再現於舞臺上;薪傳歌仔戲劇團所演出的《寶蓮燈》是廖瓊枝28歲時隨牡丹桂劇團赴星馬演出,一舉走紅的關鍵戲齣;許亞芬歌仔戲劇坊的《乞丐養狀元》,為資深藝師廖文雪年少時與許亞芬之母,已故藝人黑貓雲時常於外臺演出的劇目;閩南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油罈記》是以王金櫻收藏的歌仔冊中最具爭議性的作品為主體,重新編著,並由小咪作為導演,率領藝生演出一段愛戀糾葛、刻劃人性的禁戲。
因受疫情影響,使演出從2020延至2022年辦理,讓參與團隊有更多時間準備,同時傳藝中心也重新規劃了演出的檔期,希望能以主題式的方式辦理,將於2022年1月、9月與12月,將計畫裡九個節目按劇種與演出方式,輪流上演。如2022年1月,為農曆12月,就以收冬、酬神祈福為核心,安排客家戲、布袋戲於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與多功能廳輪流演出;9月與12月則是安排歌仔戲的演出,透過不同風格的歌仔戲演出,讓觀眾可以安排時間觀賞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看家戲 。
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