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團演訓計畫大揭密!習藝生都在幹嘛?
從2019年開始,每年秋末冬初,天氣逐漸轉涼時,「傳統藝術接班人⸺駐團演訓計畫」的重頭戲就要登場,「育成聯合展演」好戲開鑼。戲迷觀眾、習藝生的親朋好友紛紛捧場,造訪臺灣戲曲中心,觀賞習藝生們的精采演出。但登台前的日子裡,習藝生都在做些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揭密,從春到冬,習藝生一年四季的生活點滴吧。
春
劇團為習藝生規劃一整年的學習計畫⸺授課師資與課程、參與哪些演出,也為習藝生量身打造「育成聯合展演」要搬演的經典劇目。為了使習藝生更上一層樓,他們透過學習、演出、團務三大類活動,每年投入880–1600小時的修習時數,不僅在名師教導下扎實學習基礎,也培養劇團實務經驗。
習藝生之所以稱作習藝生,學習自然是首要任務。從前場演員的發聲唱功、身段訓練、演技雕琢;到後場樂師的演奏訓練、曲牌學習、領奏練習,大家均以「育成聯合展演」的完美登台為目標,從春天開始一步步磨練技藝、積極排練。
「以演代訓」亦是「駐團演訓計畫」的一大重點,在演出中持續實戰磨練,既鍛鍊面對大舞台場面的膽量與臨場反應,也培養擄獲觀眾芳心的魅力。
除了舞台上的光鮮亮麗,維繫劇團背後也存在許多庶務,「多工」往往是身為戲曲劇團一員的必要技能。深度參與團務,更能幫助習藝生了解劇團演出實務、接軌業界。習藝生們會學習打理自己的妝容造型、戲箱服裝的整理,也會協助道具製作、文書工作、行銷宣傳等事務。
國寶藝師王慶芳(左)指導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習藝生陳怡婷,即使疫情干擾,習藝仍不間斷。
夏
經歷半年的辛勤學習,習藝生在夏末迎接令人緊張的期中評鑑。評審委員不僅檢視習藝生上半年的完成時數,也細細翻閱習藝生們的學習週誌。委員們排排坐在長桌後,鷹眼般審查習藝生的表現。他們一針見血地指出習藝生待改進之處⸺從唱功、表情演技、演出節奏到與搭檔間的默契,也不吝讚賞習藝生的進度與努力。期中評鑑作為習藝之旅的路標,幫助習藝生掌握自己的狀態、修正自己的路徑。
評審委員專心檢視當代傳奇劇場習藝生楊瑞宇的表現。 秋
在劇團、習藝生與傳藝中心之間,還有協力輔導團擔任「褓姆」,為習藝生規劃能拓展藝術視野的通識課程,邀請當代戲曲、表演藝術、現代偶戲藝術、藝文行銷領域的專業師資開設講座,使習藝生除了精進專業技藝外,也能多方接觸各類藝文領域,培養多元的文化視野。
秋天也舉辦「交流分享會」,讓所有參與計畫的習藝生齊聚一堂,跨劇種、跨行當,分享彼此的習藝經驗,也設計議題分組討論,促進習藝生們互動交流、聯繫感情。
通識課程上,宋厚寬導演帶領習藝生們玩味導演與表演的關係,一起運用肢體詮釋名畫。 冬
醞釀許久,終於來到收成時!為期三週的「育成聯合展演」熱鬧開演,演出劇目均是劇團為每位習藝生量身打造,既能傳承師長們的技藝,也促使他們挑戰自我極限,在舞台上挑大樑演出,擔任主演或文武場領奏,直面觀眾的審視。台上這短短的數十分鐘,濃縮了這一整年的汗水與淚水。一招一式、一顰一笑之間,都是習藝生們熱情的爆發、夢想的體現。這群熱情築夢的年輕人能否迎來掌聲?答案取決於每位踏入臺灣戲曲中心的觀眾,也暗藏在習藝生的心中。散戲後,他們在冬夜的風中,咀嚼反思這一年的收穫,將這一晚的精采化為明日再出發的動力。
從春到冬是四季,成為習藝生到拿到結業證書是為期四年的培訓。取得結業證書只是告別習藝生的身分,「駐團演訓計畫」作為人才育成的平台,提供這群青年戲曲藝術工作者一個被看見的機會,也持續透過「青年團員入團輔導計畫」,協助青年人才在戲曲的路上走得更遠。
在這四年歲月中,有人大學畢業、有人考上研究所、有人寫完學位論文、有人服兵役、有人結婚、有人生了小孩,在習藝的日子裡同步過著另一面的生活;也有人因為家庭、健康、學業、個人職涯發展,而選擇退訓,走上不同的道路。
在充滿考驗的大環境中,即使有國家挹注資源、劇團悉心呵護,但從藝沒有速成的捷徑,成角之路,道阻且長,習藝生們還是需要誠摯地直面自己的內心,探問自己為什麼「以戲為業」。四時流轉,結業的習藝生懷抱著對戲曲的愛,選擇繼續向夢而行,邁向下一個春天;而「駐團演訓計畫」也將迎來新一屆的習藝生,傳統藝術薪傳的火炬不斷傳遞,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