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戲曲藝術節」作為臺灣戲曲中心最重要的旗艦品牌系列,即將於2025年4月盛大開演,匯集各劇種最優秀的傳統表演藝術團體,形式上兼有經典與創新,這兩年更積極接軌國際,大力推動跨國共製,促進藝術家跨文化交流,彼此激發創意,打造兼具本土精神與國際視野的新型態作品。
今年入選的真雲林閣掌中劇團近年亦致力於國際交流,積極探索戲曲的跨界與不同文化間的溝通對話。真雲林閣掌中劇團的李京曄團長邀集劇場導演陳昶旭、臺爪跨文化偶戲創作者陳聖元、印尼梭羅宮廷親王孫德裘(K.R.A. Tejo Bagus Sunaryo S.Sn.,M.A.)共同創作《一個皇帝在南洋》。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相遇,除了創作者之間好玩有趣的交流,也是不同傳統藝術之間本質與本質的深度對話,在進退攻防間互相激盪碰撞,讓每一步吸收、轉化與跨界都是深思熟慮後的抉擇,雙方攜手創造出「1+1>2」的新型態劇作。
文化的交流是宏觀的,卻也必須透過微觀個體與個體的接觸而觸發。李京曄自身有親戚是新住民,他有感於自己對印尼文化的陌生,進而萌發對印尼傳統藝術的好奇之心,因此與深耕爪哇偶戲的好友陳聖元一拍即合,將古冊戲的既有題材《鄭和下西洋》結合朱允炆下落不明的歷史懸案。
古冊戲中的《鄭和下西洋》改編自明代羅懋登的章回演義小說《三寶太監西洋記》,描述大明國師隨著鄭和造訪西洋各國,沿途鬥法的神怪故事,李京曄戲稱為《北海小英雄》一般的歷險記,以此為引子,為布袋戲觀眾保留一定程度的熟悉感。另一方面另闢蹊徑,選擇朱允炆作為主角。「靖難之變」時,建文帝朱允炆消失於宮中大火,下落眾說紛紜,有一說他出亡到南洋,已成為皇帝的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尋找朱允炆的蹤跡及消失的玉璽。因此《一個皇帝在南洋》將故事的主場景建構於滿者伯夷帝國,將爪哇偶戲交織其中,使本劇煥發出濃烈的異國風情。
《一個皇帝在南洋》以臺灣布袋戲為主體,揉合爪哇偶戲三元素:西爪哇杖頭傀儡戲(Wayang Golek)、中爪哇皮影戲(Wayang kulit)、畫卷戲(Wayang Beber),佐以戲曲文武場與印尼傳統民族音樂甘美朗(Gamelan)的結合。在本劇中,形式與內容表裡呼應。統攝全劇主題的畫卷戲既營造了濃烈的南洋氛圍,也穿梭於虛實之間。隨著皮影戲操偶師「達朗」(dalang)的口述說書,一幅長長的卷軸畫被逐步開展,將視角拉到宏觀全知的角度,藉由高度象徵的寓言,展開與收束故事中的時空移轉,描繪「在漫長的時間流動中,歷史不斷重複自身,破壞與重生往復循環,人們仍懷抱世界大同的願景」。
朱允炆、朱棣、鄭和等大明國人,恰好體現了傳統布袋戲服飾造型多以明代服飾為主的特性。滿者伯夷帝國的爪哇人則以與金光布袋戲尺寸類似的爪哇杖頭偶對應,呈現不同人種的樣貌與表徵。隨著朱允炆與滿者伯夷人的交流越趨深入,雙方互相模仿學習,透過身體語彙的交換,展現了不同偶戲體系間的交融。
來到滿者伯夷的朱允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他的夢境因為異地的刺激而迸發出迥異於現實的形式,他夢見充滿光影變化與迷幻感的爪哇皮影戲。他的心靈夢遊在印尼神話《蘇達索瑪古詩集》(Kakawin Sutasoma)中,苦行者蘇達索瑪(Sutasoma)對抗食人的國王普魯沙(Purusada),佛陀與濕婆神藉由兩人的身軀展開鬥爭,反映了朱允炆與自身心魔的戰鬥過程。
爪哇皮影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無形文化資產,作為爪哇文化的象徵,獲得印尼政府的大量關注。爪哇皮影戲與爪哇人民的生活緊密結合,生活大小事都能請戲。皮影戲操偶師操著彩繪精美的皮影戲偶,一盞燈玩出千變百化的光影遊戲,爪哇皮影戲的特殊之處在於觀眾能夠自由選擇坐在布幕的哪一側。達朗既是表演者、敘述者,也是領導甘美朗樂團的指揮者。戲從傍晚一路演到清晨,九小時的演出分為三段結構式,在程式化的演出中做活戲,融入對當下時事的諷刺調笑。爪哇皮影戲的影響力極大:地理上,因滿者伯夷帝國勢力而使皮影戲的演出蹤跡遍及整個努山塔拉(Nusantara)地區;藝術上,相傳印尼多元豐富的劇種皆源自於爪哇皮影戲;宗教上,從皮影戲的劇本編排、戲偶形制、哲學思想等,都能看見爪哇本土信仰與婆羅門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的交融痕跡,展現將一切外來文化吸收涵化的爪哇信仰思維。
帝國往往保持著同等強烈的文化中心主義,《一個皇帝在南洋》試圖翻轉舊有的「天朝主義」,當九五至尊的朱允炆淪落到異鄉成為「奧蘭魯安」(orang luar,意為「異鄉人」),他雖在當地成婚生子,成為「新住民」,卻無法丟棄龍袍與玉璽,真正落地生根。面對鄭和與錦衣衛的追緝以及被明朝拋棄的創傷,他如何應對爪哇文化的衝擊與隔閡,又該如何與自己的流亡和解,建立起新的身分認同?
印尼的國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來自於《蘇達索瑪古詩集》,意指「存異求同」,將族群多元的印尼凝聚成為一個當代國家。面對豐富的印尼偶戲,李京曄也笑言:「布袋戲向來秉持開放的態度,從古典布袋戲、劍俠戲到金光戲,跨界創新一直是布袋戲的傳統。」臺灣布袋戲與印尼偶戲都具有開放的DNA,使得兩個文化在相遇交流的過程中,是競合而非融合,彼此在堅持保有自身特性的狀態下互相包容、和諧共存,敞開心胸理解彼此,共同打造得以聯同彼此、跨文化感動觀眾的動人作品。
演出資訊
2025臺灣戲曲藝術節
05.02[五]19:30、05.03[六]14:30、05.04[日]14:30
小表演廳